土耳其埃及之旅(5)圣索菲亚大教堂 :一种不断被复制的文化基因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泛亚电竞网站 > 新闻动态 >

土耳其埃及之旅(5)圣索菲亚大教堂 :一种不断被复制的文化基因

发布日期:2025-01-22 22:31    点击次数:196

1953年5月29日凌晨,穆罕默德二世及其军队对君士坦丁堡发起了总攻,最后占领了它。《奥斯曼帝国六百年》第七章结尾有这么一段话,穆罕默德二世本来打算让他的士兵好好烧杀抢掠放纵一番,但当他看到城中重要建筑也遭到破坏后,他随即改变了主意,于是在短暂的大肆劫掠后,奥斯曼人很快在此恢复了秩序。

这天傍晚苏丹穆罕默德举行了他的入城仪式,在近卫军和大臣的陪伴下穆罕默德在街道上缓慢骑行,一路骑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他在大门前下了马,随后俯身抓了一把土,扬过自己的头顶。他用这种具有东方象征主义色彩的方式表达在真主面前的谦卑。

进入教堂后,他径直朝祭坛方向走去,他看到一名土耳其士兵正在砸大理石地面,苏丹问他,为什么要破坏地面?“为了信仰。”士兵答道。苏丹挥剑将他砍倒,并大声喊道:“(你们)有了财宝和囚犯难道还不够吗?这座城市的建筑归属于我!”那名士兵被人拽着脚,扔了出去。

读到这儿时,我长舒一口气,心中念叨,多亏这位有文化的君主来得及时,否则这座教堂的历史就不是今天这样了。

圣索菲亚大教堂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建于 6 世纪,在 2020 年经历了重大改造,改建为清真寺。这一变化标志着其地位的转变,反映了伊斯坦布尔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动态。如今,圣索菲亚大教堂仍然是一个礼拜场所,以其丰富的历史、令人惊叹的建筑特色以及拜占庭和伊斯兰影响的融合吸引着游客。

展开剩余95%

查士丁尼大帝的半身像,该镶嵌画保存于拉文纳圣维他教堂

公元527年到565年,查士丁尼担任东罗马帝国皇帝。由于他收复了许多失土、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并编纂《查士丁尼法典》,功不可没,因此也被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罗马帝国历史从古典时期迈向中古世纪的的重要过渡期。他废除了雅典学院以及执政官这个从罗马共和国时期传承下来的职务(可能出于经费考虑)。他还加强了皇帝作为君权神授的地位,这一举动彻底破坏了罗马帝国中皇帝被视为监察官、“国家之父”与“第一公民”的世俗社会形象。

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对查士丁尼一世的一些政务决策提出深刻批评。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是今天对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研究最重要的一手资料。他,虽然留下了这座辉煌的建筑作品,但在促进人类文明方面却没有值得记录在册的贡献。

不过,现在游客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参观的权利已不复存在。名义上的 入场费 25 欧元 已经实施,取代了之前的免费入场政策。此费用仅提供访问 二楼访客区, 进入祈祷区受到限制。值得注意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内不再允许导游进入。

无论如何,这并没有影响这座伟大的建筑在我心中的地位。我一直有个疑问:圣索菲亚大教堂为何成为众多教堂和清真寺建筑的蓝本,被如此多的建筑大师竞相模仿,被如此多的学者潜心研究,就因为这个精美的大圆顶吗?肯定没有这么简单。于是我也挖空心思窥探了一下它鲜为人知的秘密。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跨越时空的辉煌杰作,凝聚了人类智慧与神圣启示的光辉。从远处望去,它宛如一颗镶嵌在伊斯坦布尔心脏的宝石,光芒四射,令人屏息。它的圆顶如天穹般恢宏,仿佛牵引着人们的目光与心灵向着天堂升腾。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巨大圆顶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它高耸于天空,仿佛悬浮在建筑之上,给人一种轻盈而神圣的感觉。圆顶采用金色镶嵌的装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了拜占庭建筑风格的辉煌。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几何设计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正方形与圆形的交融,七边形与曲线的平衡,都是对宇宙和谐的深刻致敬。它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永恒和神性的赞颂。圆顶下方的空间宛如宇宙的缩影,光线在其中漫舞,仿佛在低语宇宙的奥秘与造物主的奇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设计在建筑史上具有开创性。它独特的穹顶结构,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巧妙地通过 pendentive(穹隆托座)技术将圆形穹顶稳固地建在方形基座之上,这是古代建筑学的革命性突破。穹顶仿佛悬浮于空中,巧妙地隐藏了支撑结构,创造了一种轻盈、通透的视觉效果。它展示了几何与力学的完美结合,使得许多建筑师争相效仿,试图再现这种技术奇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四周矗立着高高的宣礼塔,与主体建筑形成对比,展现出奥斯曼帝国时期对建筑的改造与融合。这些塔尖直刺蓝天,宛如守护者般庄严肃穆。

教堂周围布满花园和绿树,四季常青,为这座宏伟的建筑增添了柔和与生机。春季盛开的鲜花与古老的石墙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动人。

圣索菲亚周围还有蓝色清真寺、托普卡帕宫等历史建筑,形成了一片文化与宗教交织的区域。古老建筑彼此呼应,共同诉说着这座城市辉煌的历史。

大教堂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远处是蓝色的海水与天际线。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历史与自然的深邃联结。

光影的神秘力量

这座古老的建筑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说,它的每一寸墙壁都仿佛在诉说着辉煌与信仰的交织。光线穿透它高大的窗棂,柔和地洒落在金色的镶嵌图案与大理石地板上,形成一片梦幻般的光影海洋。这不仅是一种视觉的盛宴,更是灵魂的洗礼,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神圣的宁静与清明。

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座教堂或清真寺,它是一种超越宗教与文化界限的存在,是信仰、智慧与艺术的象征。无论是晨曦的第一缕阳光,还是黄昏时分的斜阳,圣索菲亚总是被光辉笼罩,仿佛上帝的恩典无时无刻不在祝福这片圣地。

2012年7月26日圣索菲亚博物馆大厅,鹰架已移除

圣索菲亚以其巧妙的光影运用闻名。大窗户与镶嵌艺术相结合,让阳光穿透其中,形成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光线不仅是装饰,更是宗教情感的延伸,让人仿佛置身天堂。这种“神圣光芒”的设计理念被后世无数宗教建筑采纳,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以及伊斯兰世界的蓝色清真寺等。

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是建筑学的巅峰,更是人类对美与信仰追求的见证。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默伫立,如同一位不朽的智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人类文明的延续。在它面前,所有的语言与描述都显得苍白,唯有亲身感受那份超凡的庄严与神圣,方能领略这份跨越千年的辉煌。

圣索菲亚大教堂之所以被无数人模仿,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建筑奇迹,更是因为它在艺术、宗教、政治与文化上的深远影响。这座建筑凝聚了人类对神圣与完美的追求,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标志。

圣索菲亚大教堂(上层)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石柱,镶有金属环

2010年以前大厅的鹰架

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了天堂的隐喻,它确实是建筑启示的深层源泉。 作为拜占庭精神的纪念碑,它是神圣与凡人、永恒与暂时、先验与内在之间的联系。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顶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顶

圣索菲亚既是基督教拜占庭文化的巅峰之作,又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被改建为清真寺,成为伊斯兰建筑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交融使它成为东西方文化对话的象征。它的设计风格被伊斯兰世界的许多清真寺模仿,除了上述谈到的蓝色清真寺,还有德里的贾玛清真寺。通过模仿圣索菲亚,这些建筑也在延续其象征意义,将自己的文化融入全球建筑史的脉络。

苏丹楼座

位处后殿的“米哈拉布”,祭坛面向圣城麦加。

作为被认为真正神奇的建筑杰作,圣索菲亚大教堂挑战了当代对语言清晰度的期望。该建筑本身被视为上帝的礼物,让人想起天上的圣所。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墙壁和地板上精心布置了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大理石,令人印象深刻。整个教堂有五十多根大理石柱。这些大理石在视觉上模拟了水的颤动,透过窗户的光线使抛光的表面充满活力。圣索菲亚大教堂阳光充足,大理石反射阳光。

讲经坛(右)

敏拜尔(讲经坛)

敏拜尔是伊斯兰教在清真寺中使用的一种宗教设施,多为木质且装饰豪华。通常由宗教首领在敏拜尔上向信徒们讲解古兰经中的内容。

拜占庭柱头,坐落在绿色斑岩柱上。侧面有一个手印,不知道它属于谁。

洗礼仪式所用的喷泉。

天堂与地狱之门

教堂入口

教堂里的猫咪坐姿好优雅

精彩的马赛克镶嵌画

三圣像马赛克

三圣像镶嵌画的细节

女皇佐伊马赛克

镶嵌画上的基督圣像身穿深蓝色长袍(拜占庭艺术的习惯),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颂的同时左手拿着圣经,在他头项的两侧分别写有“IC”及“XC”,意指“耶稣基督”(Iēsous Khristos)。身穿礼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别在耶稣的左右侧。

西南大门马赛克中的查士丁尼一世和君士坦丁一世伴在圣母和圣婴两侧。

帝国大门马赛克

永恒之美的启发

圣索菲亚的比例与几何之美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神圣的完美。它用数学、艺术与宗教哲学将美学与信仰深度结合,这种永恒之美触动了无数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灵魂,成为后人不断模仿与致敬的灵感源泉。

权力与信仰的象征

圣索菲亚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权力的象征。拜占庭帝国通过它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辉煌,而奥斯曼帝国则通过将其改建为清真寺展现了自己的征服与统治。这种象征性使得许多后世的统治者希望通过模仿它,彰显自己的权威与文化影响力。

历史的深远影响

作为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后来欧洲哥特式建筑和伊斯兰建筑的灵感来源。从它诞生之日起,它就不仅是一座建筑,而是一种文化的基因,被不断复制、变形和再创造。

圣索菲亚大教堂之所以被模仿,是因为它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人类信仰、艺术与文化交汇的象征。它的美与意义超越了时代与地域,成为无数建筑师与统治者心中不可企及的巅峰,正是这种独特而深远的影响力,使得圣索菲亚成为后世建筑竞相效仿的典范。

当日(24日)项目多,行程紧,每一个地方逗留的时间都很有限,托普卡帕宫是第一个景点,出来就是老城广场,圣索菲亚大教堂就耸立在这里,没能入内,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遗憾等于无奈。不仅如此,更遗憾的是身处老城广场,明知周围有很多看点,伊斯坦布尔的人文精华也在此,可给我们的时间只够在广场打个卡。

伊斯坦布尔的老城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欧洲一侧。古城地区也被称为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半岛,它包括几个历史街区:苏尔坦纳赫梅特、法提赫和巴拉特。苏尔坦纳赫梅地区是旧伊斯坦布尔的中心,也是重要历史地标的所在地,如蓝色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和托普卡帕宫。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古老的城墙和历史建筑围绕着苏尔坦纳赫梅的老城区,使该地区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哎!!我们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啊!这里我丝毫没有责怪导游的意思,反而应该感谢他,要不是他做了一个正确决定,23日下午冒着大雨去看托普卡帕宫,那才是真正的悲催。

老城广场留影:

广场喷泉

在广场周边抓拍到一位有趣的老头,也算反映点当地民情吧 。

后记:

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位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世界建筑史上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拥有悠久而多变的历史。

主要简介:

1. 建成时间:公元537年,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

2. 用途变迁:

o 537-1453年:作为东正教大教堂,也是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

o 1204-1261年: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短暂成为罗马天主教教堂。

o 1453-1931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被改为清真寺,增添了伊斯兰特色,如宣礼塔和米哈拉布(祷告凹室)。

o 1935-2020年:土耳其共和国时期,改为博物馆,向游客开放。

o 2020年至今:再次被改为清真寺。

3. 建筑特点:

o 主穹顶高达55米,直径约31米,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创新的结构闻名。

o 室内装饰融合了拜占庭的金色马赛克和奥斯曼的伊斯兰书法,展现多种文化艺术风格。

o 是拜占庭建筑的巅峰之作,对后来的清真寺和教堂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文化意义:

o 它象征着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和建筑成就,同时也见证了历史上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o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圣索菲亚大教堂不仅是建筑奇迹,也是多元宗教文化交汇的象征。

图片编辑、配文︱潘天翠

图片源自《维基百科》及其它英文网站

发布于:美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上海小区停车管理——规范有序畅出行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泛亚电竞网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