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1-23 02:48 点击次数:74
同安,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作为全国159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现拥有25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广泛分布于7个镇(街)。回首往昔,在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及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历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彭德清、李剑光、易碧等一大批革命先辈用热血与生命铸就不朽功勋。
多年来,同安区始终牢记历史使命,怀揣着满腔热忱与强烈的政治担当,全方位、多维度地为老区村建设添砖加瓦,从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帮扶举措,到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蓝图,从精心守护红色遗迹的一砖一瓦,到大力夯实基础设施根基,再到深度挖掘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诸多努力汇聚成推动老区村发展的磅礴力量。
展开剩余85%同安革命老区
分布图
深度走访,挖红色文化资源
整理革命英雄名单
同安区社会组织积极与区老促会紧密对接,深入访问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资料宝库,细致查阅海量档案资料,全面梳理出一份详实的现有老区地下党、交通员等革命英雄人员名单,涵盖多位英雄的基本信息,为后续红色文化传承筑牢根基。
深入村居,收集信息
携手村(居)工作人员,广泛联动热心志愿者,挨家挨户走访采访五老遗孀、革命后辈。以真诚之心倾听老一辈革命者的烽火记忆,用手中纸笔详实记录每一段可歌可泣的老区革命英雄事迹,并及时录入电子档案系统,确保珍贵资料永久留存。
编撰成册
依据前期辛苦挖掘出的25个老区村红色英雄故事,深度整理编撰成精美图册,让这些闪耀着光辉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以实体化留存,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多措并举,植红色精神火种
视频拍摄,将红色文化留下来
多次实地走访各个革命老区村,采用视频拍摄收集老区村的红色资料,无论是历经沧桑的老建筑物、承载岁月记忆的旧照片,还是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细节,无一遗漏,将现有红色文化生动鲜活地留存下来。截至目前,已成功为下墩村、布塘村和潘涂村三个革命老区村拍摄制作出高质量的红色文化纪录片,引发强烈反响。
活动赋能,将红色文化传下来
精心组建一支由退休教师、老革命家后代等组成的老区讲师志愿队伍,全力打造“银城号角”微讲堂品牌项目,他们带着使命与热情,开展形式多样、深入人心的红色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进12个村(居)及学校,参与活动的群众与学生多达528人次,在一次次交流互动中,红色精神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传播开来。
创新形式,将红色文化亮出来
创新性地举办“巧手细绘老区,传承红色基因”同安革命老区主题画展活动以及“讲红色故事传红色精神做时代‘红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红色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过程中,充分联动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各镇(街)以及众多爱心单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以同安区丰富的红色遗址、英雄人物事迹等为核心创作主题,面向全区征集到了120幅饱含深情的主题画和24个激情澎湃的红色故事演讲视频,通过线上线下展览、展播,让红色文化绽放夺目光彩。
精准施策,助老区全力发展
助推红色文旅发展
紧密结合村庄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特色与未来发展规划方向,精心策划并大力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已成功为路下村、古坑村、半岭村、五峰村、造水村等5个革命老区村举办6场丰富多彩、意义深远的研学活动,累计吸引260名来自各地的学员参与其中,有力促进了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老区经济注入新活力。
协助特色产业发展
深度聚焦村庄特色标识产业,精准发力拓宽“地名+”品牌影响力。以褒美芋头、路下生姜、造水芭乐、明溪水果玉米等4个极具代表性的“一村一品”为例,通过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助力革命老区村产业腾飞。截至目前,已助力造水村销售芭乐10000余斤,不仅切实增加了村民收入,更让老区“一村一品”声名远扬,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资源协调齐发力
广泛联动社会各界爱心资源,靶向发力,针对老区村特困、低保、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量身定制多元化关爱保护方案。一方面,积极为100户困难群体链接各类物资,总价值达2万余元,涵盖生活必需品、学习用品、医疗物资等,全方位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心系偏远地区群众,为偏离市区的5个革命老区村的550位村民贴心提供义诊、义务理发、农业技术培训等便民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同时,联合爱心单位为5位居住在老旧房屋的困难老人进行居家微改造,从房屋修缮、家居设施更新到无障碍设施安装,点滴关怀尽显,大幅改善老区村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来源:同安区民政局
发布于:北京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